遗产名称:江苏省高良涧闸及相关设施
遗产地址: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古堰路85号
遗产类别:闸站工程
建成年代:
建成于1952年6月(后经5次加固改造,分别为1954年闸身抗滑稳定加固、1958年修复和加强消力池加固、1966年变8孔开敞式水闸为16孔涵洞式水闸加固、1994年抗震加固、2014年除险加固)
遗产简介:
古高良涧闸建于1522年,遗址位于现高良涧闸上游右岸200米处,见证了古人“分淮导黄”“蓄清刷黄”等治水方略,历经五建五废,最终于1700年封堵后置铁犀一座,以期镇水。
新中国成立后,开挖苏北灌溉总渠是苏北治淮的第一仗,为治淮毛泽东主席发出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”的伟大号召,周恩来总理亲自提出“蓄泄兼筹”治淮方针,亲自主导开挖苏北灌溉总渠,高良涧闸作为灌溉总渠渠首,为洪泽湖大堤的穿堤建筑物,是新中国建设的首批水利工程,2009年6月被淮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,2011年12月,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自1952年建成以来,年均泄水量近49亿立方米,灌溉沿线350万亩耕地,利用岸墙空箱装机4台水轮发电机组,年均发电量144万度,工程防洪、灌溉、发电效益显著,为抗御水旱灾害、保障淮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高良涧闸上游石工墙,建于1580年,是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,保存基本完好,至今仍是淮河防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高良涧水位站建站于1913年,为洪泽湖重要水位控制站,掌握洪泽湖基本水情,为防汛抗旱及工程管理控制运用收集资料而设立,是国家级重要水位站和中央报汛站。为全省防汛、抗旱、供水等提供了全面及时完整的水情信息服务,为国民经济的各项规划、建设和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基础依据。
区域范围图: